HAHA体育核心观点:我们预计立讯精密002475)2024-2026年营收分别为2597.33、2950.37、3377.8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9.62、169.59、212.09亿元。采用可比公司估值法,立讯精密目标市值3490.5亿元,目标价48.5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1)截止2024年Q2,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连续三个季度同比增长,消费电子市场稳步恢复。2)苹果对AI领域的布局提上日程,WWDC 2024大会上推出“Apple Intelligence”,在模型、硬件、应用端均表现亮眼,有望促进消费换机。3)公司与苹果在零部件、模组、整机组装等多方面不断深化合作,在高端机型的供应链中的表现优异,独家代工能力持续增强,未来有望与苹果端侧AI产品共同成长。
1)全球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通信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而服务器作为算力的核心载体,其市场需求也随着AI应用的迭代快速增长,同时,散热、高速线缆等上游产品需求也持续升温。2)公司相关产品涵盖铜连接、光连接、散热模块、通讯射频、服务器组装及电源模块等领域,有望在未来保持增长态势,成为业绩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1)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增长,未来方向趋于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有望促进线束、连接器、域控制器等需求持续释放,公司相关产品技术积累深厚,有望充分受益;2)公司同广汽、奇瑞等汽车大厂深度合作,Tier 1业务有望持续迅猛扩张。
消费类电子:预计苹果在端侧AI领域将持续发力,促进消费者换机,有望带动苹果的终端系列产品销量增长。苹果是公司消费类电子主要下游客户,因此,我们假设该业务2024-2026年营收增速为9%、10%、10%,毛利率均为11.00%。
通讯互联产品及精密组件:基于该行业在AI浪潮下预计未来几年有望保持较快增速,同时公司产品维度丰富,尤其在互联产品上优势明显,因此,我们假设该业务2024-2026年营收增速均为30%,毛利率为16%、17%、18%。
汽车互联产品及精密组件:公司在汽车业务积极拓展,与诸多下游车厂深入合作,业务规模过去两年均保持高速增长。我们认为在新能源车高速发展的趋势下,公司业务扩充有望继续保持迅猛态势。因此,我们假设该业务2024-2026年营收增速均为50%,毛利率为16%、17%、18%。
电脑及其他连接器业务:消费电子在未来有望继续稳步复苏,连接器业务为公司传统强项。因此,我们假设该业务2024-2026年营收增速均为10%,电脑连接器毛利率为21%,其他连接器毛利率为19%。
市场普遍认为端侧AI处于发展初期阶段,需历经数年迭代才能逐渐满足消费者使用需求。我们认为,苹果经过多年的终端产品生态布局以及产业链的自研投入,已经为AI与终端产品的融合打下了良好基础。根据苹果的产品发布进程,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内,我们有望看到苹果与端侧AI互相赋能,快速迭代并适配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并引领消费电子迎来新一轮“换机潮”。
苹果终端产品销量超预期、端侧AI发展速度超预期、公司服务器和汽车业务拓展超预期。
我们预计立讯精密2024-2026年营收分别为2597.33、2950.37、3377.8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9.62、169.59、212.09亿元。采用可比公司估值法,立讯精密目标市值3490.5亿元,目标价48.5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大客户端侧AI发展不及预期、宏观经济增长不及预期、外部经济形势变化。
公司作为精密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专注于消费电子、汽车和通信等产业,提供从核心零部件、模组到系统组装的一体化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其中,消费电子产品涉及办公、室内家庭、户外应用等多重场景,涵盖智能手机、智能可穿戴设备、声学模组等多种产品;汽车领域产品涉及舱内、舱外多品类产品线,覆盖汽车线束、连接器、智能网联、智能座舱及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等核心零部件;通讯与数据中心则涉及数据中心、无线基站应用场景,包括高速互联、光模块、散热模块、电源等主要产品。
公司成立于2004年5月24日,以电脑连接器业务为主业起家,在2010年登陆中小板后,于2011年1月收购博硕科技300951)扩张线月收购昆山联滔从而切入苹果iPad、Mac连接线月收购珠海双赢,拓展了手机FPC、天线月收购德国SuK,布局汽车线束、连接器领域,并开始供应苹果Lighting线年通过收购宣德、募投扩产等强化Type-C布局,深化与苹果的合作的同时,拓展了消费电子零部件制造能力。2016年8月通过收购美特科技涉足了微型电声器件。2020年7月收购江苏纬创、昆山纬新,从而进一步切入苹果手机组装业务,同年12月收购高伟电子切入摄像头模组业务,2022年与奇瑞共同搭建ODM造车平台,控股汇聚科技,2023年收购和硕昆山,与广汽设立合资公司,持续强化Tier 1定位。公司在对苹果的业务品类实现从核心零部件、模组到系统组装的产业链纵向整合、份额提升的同时持续拓展汽车多品类生产线,覆盖核心零部件,通讯领域也逐步扩展产品品类,使得产品、业务布局呈现多元化和垂直一体化的特点。
公司股权结构稳定且集中,实际控制人任高管。公司实际控制人是董事长王来春女士与副董事长王来胜先生,二人为兄妹关系,1999年共同购买立讯有限公司股权,并于2004年创立立讯精密。公司第一大股东是立讯有限公司,持有公司38.05%股权。公司子公司数目较多,其中主要的4家控股子公司如图所示。
公司股权激励计划持续时间长且次数较多。公司自18年颁布股权激励计划后多次发布股权激励计划并行权,对象为公司高级、中层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骨干。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不断深度融合的当下,公司坚持开源节流——节流即通过不断优化数字化平台和智能制造提高生产力实现节流增效,从而提高生产力。公司紧扣智能制造,数字化应用方面引入 SAP、PLM、MES、WMS 等系统并积极发挥机器视觉的显著优势,增强自动化设备的深度自学习能力,打造自动化工艺的闭环控制。开源即在公司的短中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开拓多元化的市场,并在重要客户上充分发挥垂直整合的能力。公司制定智能制造 5 年规划(2023-2027),秉承 “工业 4.0” 智能制造战略,积极推动生产运营的数字化升级,逐步完善智能制造体系。
依托消费电子,纵向横向前瞻规划发展。公司具备从精密零组件到功能模组再到系统集成的全方位能力,并持续将能力横向拉通,跨界赋能至汽车、通讯板块,凸显了差异化优势,实现了多元化的产品布局。依托在消费电子领域深度积累的能力,公司已构建“工艺+底层技术”的能力拼图,实现在核心客户的新老产品及其他消费电子客户市场的不断开拓。公司三大板块有望在未来几年实现快速增长,并长期保持稳健的发展态势。
全球化布局纵深发展,除了国内的广东、江西、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外,公司在越南、印度、墨西哥、德国等国家与地区也搭建了成熟的产能基地与研发中心。其中汽车业务随着与各品牌车企策略合作的落地和 Tier 1 零部件项目的开展,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 跟随未来十年中国汽车蓬勃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汽车制造力量在全球越来越重要,公司全球Tier 1供应商的路径也愈发清晰。
公司的研发投入及研发成果均呈稳步上升态势,研发投入方面,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232.78亿元,2023年达81.89亿元,研发成果方面,2023年新增专利1527项,累计拥有6202项。公司高度重视研发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引擎作用,公司自有研发团队通过与全球的头部客户紧密合作并共同建立多个研发实验室等方式,加速公司技术创新成果的商业化进程。公司秉承“应用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的策略,不断精进产品研发、技术突破、精密制造等方面的发展。随着未来5G、AI、新能源汽车等新技术应用的渗透,公司产品将持续受益,并为新技术的创新发展深度赋能。
公司持续五年制定并定期可持续发展年报,重点披露公司及其子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目标及工作进展和未来计划。在2023年公司的清洁能源使用占比提升至63%,超额完成目标,并通过节能改造,显著减少温室气体110.01万吨。54间工厂获得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10间工厂获得ISO 50001能源管理体系认证,14间工厂获评国家或省市级绿色工厂。
公司始终坚持夯实人才资源基础,依靠、发展和壮大人才。目前公司拥有一支近 2 万人的研发技术团队,并在上海、东莞、深圳、西安、美国等多地设立研发中心。截至2023年年末,公司总员工人数为 23.26万人,公司不断加强数字化、自动化建设以提升整体人效。
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19.05亿元,同比+8.35%;实现归母净利润109.53亿元,同比+19.53%。2024年一季度实现营收524.07亿元,同比+4.93%;实现归母净利润24.71亿元,同比+22.45%,近五年整体呈现的稳中有增的态势。随着2023年下半年以来各大终端品牌新产品发布及ai等新技术的加速应用,消费电子终端需求呈现复苏迹象,未来AI技术在智能手机、PC、穿戴类电子产品等领域的普及与应用拓宽了成长空间。通信行业则在全球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公司的电/光连接、散热、服务器及通讯射频领域呈现显著增长态势。在新能源、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等发展背景下,汽车市场也迎来新的增长突破点,公司积极布局汽车业务,业绩也有望持续增长。
公司期间费用率控制良好持续下降,三费率基本呈现下降趋势。2023年公司销售费率/管理费率/财务费率/研发费用率分别为0.38%/2.39%/0.21%/3.53%。公司2019至2023年的期间费用率分别为3.76%/4.16%/3.30%/3.17%/2.98%,2023年管理费用增加主要系人员薪资福利增加及折旧费&物料消耗费用增加所致。2022年以前公司研发投入持续增长,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 232.78 亿元,2023年达81.89 亿元,部分非直接研发投入转入管理费用。
消费电子业务:近五年的毛利率持续下降,但近三年下降缓慢,有望受AI等新兴技术发展影响而有所回升。
通讯互联业务:2019年-2021年通讯互联业务毛利率维持稳定,2022年受一系列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北美业务拓展有所阻碍,毛利率下降,但2023年有所回升。
近五年消费电子业务收入占比均超过八成,是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公司持续跟进消费电子市场的复苏、技术的创新和应用;通讯互联业务2023年实现收入145.38亿元,占比为6.27%,同比增长13.28%,公司全面推动光连接、散热、电源模块等产品与头部客户展开进一步深度合作;汽车互联业务收入92.52亿元,同比增长50.46%,公司依托强大的智能制造平台,从消费电子和通信领域向汽车产业跨界赋能,基于与头部主机厂与品牌客户的深度战略合作关系,打开了广阔市场空间。
无论是苹果过去积极对AI领域进行战略性收购的布局,还是2024年苹果宣布放弃10年之久的造车项目并将部分造车团队成员开始转向GenAI,以及首次披露多模态大模型MM1的学术论文,可见苹果正积极部署AI领域的布局。而在最新发布的WWDC 2024大会上,苹果首次推出“Apple Intelligence”,将集成到iOS、iPadOS、macOS等操作系统,未来则会拓展到watchOS、tvOS及visionOS,预计将加强AI功能的整合,提升设备的智能化水平。
苹果在模型端重视生成式AI与UI优化。2024年3月苹果正式公布多模态大模型MM1,在上下文预测、多图像和思维链推理等方面具有不错的表现,在指令调优后也展现出了强大的少样本学习能力。在建模方面,设计方面的优先级顺序如下:图像分辨率、视觉编码器损失和容量以及视觉编码器的预训练数据。其中当涉及少样本和纯文本性能时,交错和纯文本训练数据非常重要,而对于零样本性能,字幕数据最重要。
此外,苹果提出的多模态大语言模型(MLLM) Ferret-UI 则专门针对移动用户界面(UI)屏幕的理解进行了优化,具备引用、定位和推理能力,并聚焦于三个方面:改进模型架构、整编数据集、建立评估基准。如图15所示,Ferret-UI 能够很好地处理从基础到高级的 11 种任务——从简单的寻找按钮到复杂的描述具体功能。
最后,苹果重点发展开发者社区。通过显著增强Xcode和Swift开发工具并引入一系列全新API,为开发者提供了一套全面的工具组合,帮助他们打造顶尖的应用程序,从而推动AI应用程序的创新发展。
苹果对芯片多年的投入让苹果的芯片可以支持端侧AI的处理,特别是先进的A17 Pro和M系列芯片,都为Apple Intelligence提供了坚实的算力基础。苹果公司的首款 AI 服务器芯片将是 M2 Ultra,于去年作为 Mac Pro 和 Mac Studio 电脑的一部分推出,同时苹果也在关注基于 M4 芯片的未来版本。此外,iPhone 上推出的 A18 芯片和在 iPad Pro 上首次亮相的 M4 芯片在神经引擎(处理 AI 任务的芯片部分)上都做出了重大升级,从而落实设备上的 AI 功能。最后,苹果正迅速升级其产品线,并推出更强大的芯片,或将首次将下一代处理器 M4 引入Mac 电脑系列。据彭博新闻社2024年4月的报道,Mac mini、iMac和MacBook Pro 将在今年晚些时候获得 M4,并于明年用于MacBook Air、Mac Studio和Mac Pro,这些硬件端的计划为苹果将人工智能融入其大部分产品线 应用端落实多平台AI功能升级
在WWDC 2024大会上,苹果从功能、架构、体验三个方面深入介绍了Apple Intelligence。Apple Intelligence内置大语言模型,可以深刻的理解自然语言,并生成语言和图像,还可以代替执行操作,从而简化跨多个App进行操作的流程。此外,iOS 18也集成了大型语言模型(LLMs)、增强了隐私保护功能,并扩展了siri功能及界面优化等功能。最近发布的visionOS 2操作系统也为Vision Pro头显带来了诸多更新,优化了开发者工具的同时官宣进入中国市场。macOS 15则配备了新推出搭载M3芯片的Mac,并引入了许多iOS 18的AI功能。iPadOS 18则带来了一些新设计和特色功能,搭载在iPad上的全新Apple M4芯片,极大地提升了iPad Pro的显示和AI处理能力。最后苹果对包括iOS、macOS、watchOS 11、tvOS 18和HomePod Software 18在内的多个平台进行了全面升级,这些更新或将加强AI功能的整合,从而提升设备智能化水平和用户体验。
自2011年收购昆山联滔切入Macbook/iPad内部连接线供应链后,公司通过持续并购及研发制造能力精进,逐步拓展Lighting线、无线充电模块、Type-C接口、声学器件等零部件及模组产品,2017年后逐步切入Airpods、iPhone、Apple Wactch的整机代工,并于2023年独家代工Vision Pro。第一大客户销售额从2015年的22.39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568.33亿元,CAGR高达70.09%,占比从22.08%上升至75.24%。近五年第一大客户占比稳中有增,并于2023年达到75.24%为历史最高。公司依托纵向整合与横向并购,在消费电子核心能力的提升和业务规模的拓展均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根据 Visual Capitalist 援引 TrendForce 汇编的数据,与苹果关系最密切的是中国台湾的富士康,负责生产 70% 的 iPhone 15 机型。此外,25% 的 iPhone 15 手机由中国大陆厂商立讯精密代工,其余 5% 则由印度塔塔公司建造。60% 的 iPhone 15 Plus 生产由立讯精密组装,35% 由中国台湾和硕制造,剩下的 5% 由印度公司塔塔组装。其中高端 iPhone 15 Pro 系列仅由两家合约制造商生产:富士康和和硕分别生产了 70% 和 30%。而顶级机型iPhone 15 Pro Max,富士康负责组装了70% ,立讯精密则负责其余 30% 的组装。从生产零部件和模组到加码苹果组装业务,再到公司在iPhone 15机型中代工的优异表现,公司通过持续并购、垂直一体化业务深化与大客户的合作。
根据Canalys发布的报告,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全年的总出货量为11.4亿部,与2022年相比下降了4%。尽管核心市场面临挑战,但苹果在2023年以20%的市场份额和2.292亿部的出货量首次占据榜首。而随着全球宏观经济的复苏,以及消费需求回升,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11%,第二季度出货量同比增长12%,并实现连续三个季度同比增长,继续从过去十年来最低的一年中恢复。2024 年智能手机出货量预计将达到 12.0 亿部,同比增长2.8%,随后到 2028 年将保持较低的个位数增长。虽然总体出货量仍低于之前的水平,但 IDC 认为市场已经自我修正,正从谷底向上发展。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4年中国MR市场规模将达82.33亿元,且未来将继续快速增长,到2029年,MR市场规模将增长至413.81亿元。而作为目前全世界顶尖的VR头显,Vision Pro借由Micro OLED显示屏、4K显示,搭配强大的M2芯片和R1芯片,能够达到市面上最强的显示效果并展现极强的AR功能。
而据中国电子报了解,Vision Pro在中国内地的供应链比例在60%左右,较大的量产需求对国内供应商是一大机会,中国内地供应链已经涵盖显示屏、摄像头、传感器、电池、充电器、面罩、表带等多个部件。而公司独家负责的整机组装的价值量是仅次于显示内屏外单价最高的物料环节,约占8%。Trendforce认为Vision Pro是苹果扩大虚拟头戴装置市场规模的重要布局,同时也可借助该产品跻身VR/AR市场,成为技术创新的先驱。若Vision Pro首购热烈,Trendforce预估2024年出货量有机会达到50万至60万台。
据 IDC 发布的《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24年Q1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3367万台,同比增长36.2%,其中智能手表市场出货量达到910万台,同比增长54.1%。同时苹果计划在2024年或2025年推出“Apple Watch X”,Micro LED显示屏的色彩和清晰度优于现有OLED屏幕,或为Apple Watch系列最大更新。未来立讯精密在高端Apple Watch上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值得期待。
此外,立讯精密在Airpods的发展也持续稳步增长。2023年全球TWS耳机出货量约为3.86亿台,同比增长9%。从营收上看,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TWS耳机代工厂家营收排名前三的是富士康、立讯精密、歌尔股份002241)。其中立讯精密的整体营收达到1559亿元,同比增速为7.31%,排名第二。
在全球数字化转型浪潮下,通信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23 年全球数字化转型市场规模为 2.27 万亿美元,并预计该市场将从 2024 年的2.71万亿美元增长到 2032 年的 12.35 万亿美元,预测期内CAGR达20.9%。
而公司业务所涉及的铜连接、光连接、散热模块、服务器以及通讯射频等领域也随着行业的发展迎来新的增长态势。公司主要围绕数据中心与通信两大核心应用场景,打造核心零部件及系统级设计制造的双引擎。近年来公司通过内增外延的战略部署,对内优化运营提升管理效率和产品质量地同时对外精准并购,从而持续拓宽 ICT 领域赛道。
自2012年收购科尔通切入通讯及数据中心产业以来,公司持续深耕电连接、光连接、风冷/液冷散热、电源管理、射频等产品。公司的通讯互联业务在2023年实现收入145.38亿元,占比为6.27%,同比增长13.28%,并预计在2024年初实现高速增长。公司以科技创新为重要驱动力,并通过广泛的专利布局以及深度参与行业标准制定,逐步构建起强大的技术壁垒和市场竞争力。此外与头部芯片厂商深度合作,在数据中心高速互联领域已为全球主流数据中心及云服务厂商制定800G、1.6T等下一代高速连接标准。
据市场研究机构 LightCounting 发布的高速线缆、LPO 和 CPO 报告显示,未来五年内,高速线缆的市场规模也将呈现倍数增长的趋势。2024-2028年,AOCs的销售预计将以15%的CAGR增长,但DACs和AECs的销售将分别以25%和45%的CAGR增长,且到2028年,AOCs的市场份额将下降。有源电缆(AECs)将逐步抢占有源光缆(AOCs)和无源铜线(DACs)的市场份额。AECs的传输距离更长,比DACs更轻。部分AI服务器机架将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在200G或更高速度下工作的DACs。
在电连接产品方面,公司致力于为数据与通信高速互联行业提供全方位、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为了满足下一代服务器内部高速互联的需求,公司积极投入研发,推出了支持 PCIe6.0 及 AI 数据中心、交换领域以太网高速 112G、224G 甚至上探 448G 的相关互联产品,同时预研了具有前瞻性的 PCIe7.0 以及轻有源等系统解决方案,为未来的技术发展做好充分准备的同时,为行业赋能。
随着突破性光学技术的引入和发展,光连接产品使网络具有更高的带宽和更远的传输距离,市场规模也随着未来数据中心往更高算力快速发展而扩大。在2023年全球光模块市场下降6%之后,LightCounting预计未来5年将以16%的CAGR持续增长。
在光连接产品方面,公司主要针对数据中心和 AI 集群开发了多种场景,如共封装光学(CPO)以及 PCIe/USB-C 等光的解决方案,同时拥有 DPO、LRO、LPO 等一系列在当下降功耗大背景的差异化解决方案。其产品覆盖从100G 到800G 的带宽,满足数据中心在不同场景下的高速互联需求。
在 AI 集群光互联方面,公司用400G、800G及 1.6T 的产品覆盖当下和未来 AI 的应用。在CPO产品领域,作为国家标准的主导者积极推进 CPO 在国内的商用与北美客户项目的开发;在 PCIe 及 USB-C 的光互联领域,积极拓展 CPO 的应用,并推进关键客户在方案上的落地。目前在电连接及光连接领域,公司凭借深厚技术积累和先进制造能力不断扩大合作客户范围的同时,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在射频领域,公司持续深耕,成功构建了基站天线的加工生产制造能力,并凭借在关键制造技术、自动化、 MES 系统等方面的行业领先优势,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基站天线生产制造基地。此外,公司在2023年收购了美国射频巨头Qorvo位于北京和德州制造工厂的业务和资产,此次收购将有助于公司在射频行业的地位,为其在全球市场竞争提供更多机遇。
服务器作为算力的核心载体,其市场需求随着 AI 技术的深入应用而呈现迅猛增长趋势。据 TrendForce 研究数据显示,2023 年 AI 服务器出货量达 120 万台,占据服务器总出货量的近 9%,年增长达 38.4%。未来随着大型语言模型等 AI 应用的发展将进一步拉动服务器的整体需求。预估2024年全球服务器整机出货量约1365.4万台,年增约2.05%,同时市场仍聚焦部署AI服务器,AI服务器出货占比约12.1%。
AI 技术的高速迭代推动了算力需求的快速增长,同时也对传输、散热等硬件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液冷技术尤其是冷板式液冷技术凭借其高效、稳定的散热性能,逐渐成为数据中心散热领域的研究热点。根据IDC以及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液冷服务器市场规模约为109亿元,同比增长49.3%。预计到2027年市场规模超600亿元。未来随着数据中心对高效率和环保散热解决方案的需求增加,液冷技术的应用也将进一步扩大。针对云计算、数据中心、边缘计算和通信四大核心领域,公司打造了涵盖风扇、热管、VC、水冷、液冷、CDU 以及集装箱温控等全方位的散热解决方案,确保满足各类场景的需求。
立讯精密在电源管理领域持续深耕,为通信及数据中心等领域提供多样化的解决方案。据UDN报道,立讯精密成功进入英伟达GB200供应链,为该AI加速卡定制各种组件。同时,2024年英特尔中国入股立讯精密子公司,主要合作的业务包括数据中心光/电连接、液冷散热系统、电源系统等,并为英特尔合作伙伴联盟(IPA)以及通用服务器产业技术创新链中的多家企业提供完整的高速互连及热管理解决方案。
公司针对数据中心到 GPU/TPU 终端的供电需求,成功开发了从一次电源、二次电源到三次电源的整体解决方案。公司的模块电源产品已开始应用于多个 AI 客户的 GPU 和 TPU 的供电解决方案。随着 GPU/TPU 算力的不断提升、工作电压逐渐降低、负载日益增大,为了满足更高的电力需求,公司推出了 1000W 的二次电源及其并联使用方案;此外,随着功率的增加,公司通过提升 BUS 电压、降低输入电流等措施,有效降低了电源损耗;最后,公司创新地采用了两相集成的三次电源设计,实现了从 12V 到 1V 向 6V 到 1V 的电压转换,这一转变不仅有效改善了电源的动态特性,还为下一代 TLVR 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预计将进一步优化动态性能。
在汽车市场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下,立讯精密在汽车领域历经了十余年的持续深耕和形成的多元化布局,为客户提供了汽车智能需求的完整解决方案与一站式服务。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产销量和市场渗透率均实现了显著提升。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23 年,中国汽车销量达到 3009 万辆,同比增长 12%,增长率时隔六年再一次突破 10%。《2024中国汽车市场发展预测报告》认为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总销量预计将达到3100万辆,同比增长3%。新能源汽车市场预计将进一步扩大,销量预计达到1150万辆,同比增长20%。
公司于2008年开始布局汽车线年收购源光电装,切入汽车电子领域;2013年收购德国Suk,进入汽车配件领域;2018年大股东收购采埃孚车身控制事业部,协同公司进入智能汽车领域;2021年合作速腾聚创,共研汽车激光雷达,并于广汽成立合资公司立昇智能;2022年与奇瑞成立合资子公司,持有奇瑞集团 20% 股份,合资成立新能源001258)车研发、制造、ODM 共同造车平台,加速公司Tier 1(车厂一级供应商)业务扩张。汽车互联产品及精密组件在2023年的营收为92.52亿元,同比增长50.46%。截至目前,公司已经形成了汽车线束、连接器、新能源、智能网联、智能驾舱及控制等多个品类的产品线 线束连接器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格局下释放需求
汽车线束是汽车电路的网络主体,是指由铜材冲制而成的接触件端子(连接器)与电线电缆压接后,外部再塑压绝缘体或外加金属壳体等,以线束捆扎形成连接电路的组件。线束通过组装电缆、连接器、端子和电线在汽车中传输电力。据Mordor Intelligence预测,2022年汽车线亿美元,预测期内CAGR为4.22%。
而公司早在2012年以9800万元收购福建源光电装有限公司55%股权就已经开始布局,经营范围包括汽车电子装置制造(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车身电子控制系统等系列)及汽车组合线束、塑胶配件等零部件制造。新能源汽车作为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随着电动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完善和整车制造成本的逐步降低,近年来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市场的高度认可,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而新能源汽车线束工作在大电流、高电压的环境,因此对于线束加工提出了诸多的技术及加工工艺的新的更加严苛的要求,线束单车价值量高,对线束制造商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2024年汽车连接器市场规模预计为70.1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87.6亿美元,在预测期内(2024-2029年)CAGR为4.53%。汽车连接器市场是一个适度整合的市场,主要参与者包括 TE Connectivity Ltd、Yazaki Corporation等,占据了市场的重要份额。
通过并购,公司将业务拓展到了汽车连接器。如今源光电装已是立讯精密的全资子公司,是其在汽车领域业务的开端。而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连接器主要应用于汽车充电系统及整车系统,对连接器的数量、质量再次提出更高要求,以电连接器为主。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发展,车载射频连接器开始应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对连接器性能提出了高压、高速、小型化轻量化等方面的要求,也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
2023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规模为2596.3亿美元,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预计该市场将从2024年的2799.3亿美元增长到2032年的4251.9亿美元,预测期内CAGR为5.4%。汽车电动化促使汽车电子占整车成本比重不断提升,从1970年的3.64%提升到2030年的49.55%,近乎是整车的一半。此外,在不同车型中的成本占比也存在差异,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车型越高档,汽车电子成本占比越高;且纯电动汽车比混合动力汽车占比更高,高达65%。
而根据博世整车电子电气架构战略图,整车E/E架构正处于域集中化及跨域融合的关键时期;智驾域、座舱域、动力域、底盘域、车身域等五大域控各司其职,共同构成了集中式E/E架构的基础。受电池技术、芯片技术及整车架构等方面的升级驱动,域控制器技术得以快速发展,现已具备硬件、软件及通信等功能架构的优势,成为新能源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升级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传统车企也积极赶上域控制器架构演变的步伐。典型架构包括吉利浩瀚SEA架构、广汽星灵架构、长城GEEP架构、比亚迪002594)E3.0平台、大众E3架构等。从发展规划看,2021-2022年大部分主机厂已实现域控集中式架构量产,2022-2023年迎来跨域融合架构量产,2024-2025年则有望实现中央集中式架构量产。在主机厂加速量产全新E/E架构的势头下,域控制器制造商或将显著受益。
目前中国主要车企均布局了自动驾驶业务,吉利、长城、长安、东风、一汽红旗、上汽、奇瑞已实现L3级别智能驾驶布局,其中吉利、长城、东风已进入L4/L5级别智能驾驶领域,到2025年我国主要车企大部分将布局L4/L5级别智能驾驶。这些系统通过搭载先进的毫米波雷达、摄像头、激光雷达等高精度传感器对周围环境信息进行快速搜集,并结合先进的算法和大数据分析,实现了对车辆行驶状态的精确控制。
而在智能驾驶领域,立讯精密旗下的智能驾驶团队依托地平线自主研发的第二代单SOC行泊一体域控DAC1.1也已进入千元级行泊一体域控市场。得益于工业制造能力和完善供应链体系,立讯智驾自主研发并量产立讯精密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在相关功能的域集成和成本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在摄像头领域,立讯精密拥有关联企业立景创新提供的技术支撑,目前智能前视摄像头FLC100已在上汽和奇瑞实现量产。在雷达领域,立讯精密则成功实现了基于恩智浦方案的77GHz前向毫米波雷达和角毫米波雷达的量产,使得立讯精密成为国内少数能够大规模生产前向长距离毫米波雷达LRR2.5的Tier 1供应商之一。
2023年我国智能座舱市场规模为1300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认为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1528亿元,2026年则有望达2127亿元,发展空间广阔。整个智能座舱架构参照3层模型构成。其中底层是硬件层,中间层是系统软件层,包含操作驾驶域系统驱动与座舱域系统驱动,中间层之上是功能软件层,包含与智能驾驶公用部分的感知软件、智能座舱自身域的感知软件和功能安全分析层。服务层则包含启用摄像头人脸识别、自动语音识别等。在智能座舱方面,随着更加人性化和智能化的设计不断涌现,极大地提升了驾驶和乘坐的体验。公司在智能座舱方面主要覆盖JDM和OEM 业务,目前已具备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的域控制器相关的工业能力,也与多个车企在汽车电子板块不断加深合作。
消费类电子:预计苹果在端侧AI领域将持续发力,促进消费者换机,有望带动苹果的终端系列产品销量增长。苹果是公司消费类电子主要下游客户,因此,我们假设该业务2024-2026年营收增速为9%、10%、10%,毛利率均为11.00%。
通讯互联产品及精密组件:基于该行业在AI浪潮下预计未来几年有望保持较快增速,同时公司产品维度丰富,尤其在互联产品上优势明显,因此,我们假设该业务2024-2026年营收增速均为30%,伴随其业务规模效应,毛利率稳中有升,分别为16%、17%、18%。汽车互联产品及精密组件:公司在汽车业务积极拓展,与诸多下游车厂深入合作,业务规模过去两年均保持高速增长,但目前基数仍然较低。我们认为在新能源车高速发展的趋势下,公司业务扩充有望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因此,我们假设该业务2024-2026年营收增速均为50%,伴随其业务规模效应,毛利率稳中有升,分别为16%、17%、18%。
电脑及其他连接器业务:消费电子在未来有望继续稳步复苏,连接器业务为公司传统强项。因此,我们假设该业务2024-2026年营收增速均为10%,电脑连接器毛利率为21%,其他连接器毛利率为19%。
采用可比公司相对估值法,考虑公司商业模式和业务结构等因素,选取工业富联601138)、华勤技术603296)、领益智造002600)作为可比公司。立讯精密消费电子苹果产业链市场稳固,且仍然保持扩张态势,同时在服务器产业链及汽车产业链持续发展,预计公司24/25/26年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7.48%、21.46%、25.06%,23-26年归母净利润的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24.64%,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工业富联、华勤技术、领益智造(23-26E归母净利润CAGR分别为18.15%、14.68%、20.03%)。因此参考可比公司一致预期,我们给予立讯精密一定程度的估值溢价,2024年25倍PE估值(对应PEG在1倍左右,较为稳健),对应目标市值3490.5亿元,目标价48.5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终端智能需求的增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技术创新的速度、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以及消费者对新技术的接受度等,若整体需求情况不及预期,可能影响公司消费类电子业绩。
大客户端侧AI发展不及预期。AI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算法的效率和准确性以及计算资源的限制等。若公司大客户端侧AI发展不及预期,可能对其销量增长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公司业绩。宏观经济增长不及预期。宏观经济的表现与政策的变化、市场的波动以及全球经济的趋势等息息相关。消费电子、服务器、汽车等行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状况存在相关性,若宏观经济增长不及预期,可能对公司多项业务造成影响。
外部经济形势变化。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多变,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立讯精密部分营业收入来自海外,若外交形势或政策发生变化,可能影响公司业务。
:《立讯精密(002475.SZ)首次覆盖--AI 赋能催化果链成长,通讯、汽车业务持续拓展》
近3200亿元大白马创年内新低,280家机构盯上它!这些千亿巨头也亮了
英伟达突发,新款AI芯片推迟发布,股价“上蹿下跳”! 河南出手,数据要素有新动作,高股息+低市盈率概念股仅15只
近3200亿元大白马创年内新低,280家机构盯上它!这些千亿巨头也亮了
已有1150家主力机构披露2024-06-30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9.77亿股,占流通A股13.60%
近期的平均成本为37.42元。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多数机构认为该股长期投资价值较高,投资者可加强关注。
大宗交易:成交均价38.38元,溢价率0.00%,成交量11.74万股,成交金额450.58万元